金掌柜-您的贴心管家

>> 返回新闻中心

第三方支付走过十年 增值服务成核心竞争领域
2014-08-26 10:22:53 来源:艾瑞咨询
分享到:

      自2004年支付宝的问世至今,第三方支付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十年间各支付公司利用自身优势,相继推出小额贷款产品、POS贷款产品、理财产品等增值业务。基础业务之上的各类增值服务的丰富程度成为各家支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艾瑞快评:

  第三方支付整体进入稳定期

  2013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7.2万亿的水平,同比增长38.7%。预计未来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增速将维持在30%左右的水平,到2017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或将超过50万亿。



  艾瑞分析认为,交易规模增速下滑至50%以下并保持稳定,说明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进入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

  在这十年间,几乎所有第三方支付企业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支付业务越来越沦为一家支付公司的基础业务。各家支付公司在线下POS、线上支付技术等领域的竞争越来越同质化,使得传统支付业务利润越来越薄。而未来能够为企业提供全方面的财务与资产服务,成为现阶段支付公司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余额理财对于第三方支付的巨大影响

  在第三方最重要的互联网支付领域,对新行业的渗透成为促进支付交易规模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并且新行业交易规模的稳定,也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2012Q4,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环比增速仅为13.1%,但是一年后2013Q4,在余额理财模式的带动下,第三方支付实现了支付与金融的结合,交易规模环比增速提高到27.6%。

  而2013跨年后的第一季度,由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传统优势领域如网络购物,航空客票等,呈现季节性下降,导致环比降低4.4%。2014年同期,货币基金市场的景气,带动余额理财模式进一步上升,使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在淡季完成了逆势上涨。

  但是进入2014Q2货币基金收益整体下滑,因此由余额理财带动的这轮高速增长受到严重影响,导致2014Q2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环比增速反而下降1.7%,而2013Q2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环比增速高达10.2%。



  艾瑞分析认为,影响货币基金对于互联网支付的结合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高收益导致的资金聚集阶段。余额理财出现的时间点,恰逢银行流动性比较紧张,推升了货币基金的收益,这也凸显了余额理财模式的投资价值,使得市场资金纷纷进入余额理财类产品。这种特殊的环境不但让余额理财产品吸引了第三方支付用户的沉淀资金,也吸引了用户专门用来理财的投资资金。此时余额理财不再是单纯的增值服务,而变成了一种投资品。

  第二,收益降低导致的资金分流阶段。而当余额理财产品的规模做大以后,它本身的流动性压力开始增大。而且在银行流动性紧张得以缓解后,货币基金的投资渠道也开始收窄,两方面原因导致以第三方支付主导的余额理财类产品收益率下降,投资属性降低。因此原本用户用于理财的投资资金开始撤离,流入到传统金融机构主导的产品中去以求更高收益。

  数据积累发酵 支付“告别”支付

  整体增速的下滑,以及新渗透行业对原有支付格局的影响越来越大,都说明第三方支付的传统优势领域业务拓展难度越来越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优势领域从此失去了价值,历经十年发展各家支付公司积累了大量用户数据,包括企业交易流水、不同时期用户账户资金变动规律以及用户支付习惯等。对于这些数据的挖掘和利用,成为摆在支付公司面前最新的课题。

  这就使支付公司开始向支付业务以外的业务进行拓展,向前端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投融资对接,向后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专项营销,扩展市场。



  艾瑞分析认为,支付企业在传统支付领域对增值服务的深度挖掘,将对行业产生以下两种影响:

  首先,巨头收购或自建支付公司。当传统业务的成本逐渐降低且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能够吸引客户的就是支付企业能提供的增值服务以及支付企业背后的资源,而随着支付企业对产业链的逐步渗透,对增值服务的开发和对资源的积累都会成有所提升,企业自身的强大将加剧品牌效应,这必然引起客户的迁移。而且还将提高新进入企业的从业门槛,使之前没有数据及资源积累的新支付公司生存难度剧增;

  另一方面,企业数据处理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大数据时代,随着用户的增多,交易的频繁,对支付企业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会影响用户体验(比如:无法挖掘用户使用习惯,延迟时间过长,操作频繁失败等),还会给用户造成潜在的资金损失(如:数据对接错误,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等)。而且数据人才、数据分析、数据挖掘能力的缺失,也成为增值服务创造的最大阻力。 
关于汇卡联系我们新闻中心安全中心合作伙伴丨    客服热线400-686-6006  
广东汇卡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2003-2019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20289 粤ICP备1109320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2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