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掌柜-您的贴心管家

>> 返回新闻中心

银监会王岩岫说,P2P行业应有一定门槛!
2014-07-10 11:11:10 来源:央行观察
分享到:


       央行观察按: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一直是业界最为关注的话题。
 

  作为银监会创新部主任的王岩岫,自然对此了然于心,他在昨日(2014.7.8)新浪财经举行的论坛上,再次详细重申了监管层对于互联网金融以及对于P2P的监管态度。值得注意的是,王提及P2P行业应有一定的行业门槛。
 

  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度渗透,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越来越依靠互联网渠道。实体经济的互联网化决定了金融的互联网化,这是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因此,金融创新需要紧密围绕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主流方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金融规律为边界、以风险可控为底线、以消费者保护为核心,走可持续、经得起周期和风险检验的发展之路。实践证明,互联网有力地推进了实体经济(特别是电子商务)的模式创新和运行效率,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便利,正在成为传统金融领域的有益补充。金融领域需要积极地了解和学习互联网的规律和特点,主动适应,完善和改进服务体验,增强竞争意识,创新出更多符合互联网环境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但同时,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需要遵循金融的内在规律。特别是涉及资金、涉及公众存款人利益的金融业务,核心命题仍然是长久地保证安全性,守住风险底线。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国总体上保持开放包容,审慎观察以及适度监管的政策导向,并注重倡导和实践以下主要监管原则:
 

  一是适度差异化监管,注重发挥互联网金融创新活力。针对互联网金融更多源自社会自发需求,具有民间金融的特征,应在现有法律和社会管理规则的框架内进行业务约束,对于金额规模大、涉及群体众多、有系统影响性的业务,应与正规的金融体系管理统一标准和监管强度。对于提供小金额、特定群体和人数有限群体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应建立多层次、有弹性、有空间的监管体系,注意发挥法律、自律规则和市场竞争的作用,鼓励有序的竞争淘汰,促进形成良性的市场选择机制,避免赋予过高的监管成本。监管应着重做好系统性、传导性、扩散性金融风险的管控,及时完善监管制度法规体系,为行业运行规则提供指导。监管体系还需要动态评估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发展程度和风险变化,实行动态灵活的监管方式,对发展成为高风险、高系统关联性、高资产规模的机构和业务形态,应及时完善监管体制,纳入正规的金融体系管理。同时,对于违法违规的金融犯罪行为,并不属于金融业务范畴,应按照法律规定及时予以打击。
 

  二是以原则性监管为出发点,逐步完善规则性监管体系。针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现象,许多业务模式正在探索完善过程中,有些则具有互联网的特性,监管体系需要以金融风险监管目标为原则,明确业务边界和风险“红线”,在此基础上根据行业的发展,逐步将金融规制体系细化、成文化,逐步构建适合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监管体制。
 

  三是注重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互联网金融业务过程中的投资者保护问题主要体现在风险揭示、资金安全、银行账户信息安全和自身隐私信息保护等方面,投资者需要具备互联网使用和金融投资的基本资质条件,培育信息安全和投资风险意识。同时,从业机构必须提升机构和业务的透明度,接受市场监督。不能利用自身的业务优势和技术优势侵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包括客户的知情权、个人信息等,任何机构不得利用自身优势地位擅自动用客户资产或泄露客户信息。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实践形式,P2P网络借贷发展很快,各国都在进行必要的监管建设,对P2P行业的规范,既适用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总体原则,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P2P机构应明确定位于民间借贷的信息中介。P2P机构是为借贷双方的小额交易提供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不应是资金经营机构,受托理财机构,也不是担保机构。应清晰界定其业务边界,与其他法定特许的金融业务进行区别,相互隔离。同时,防范和严厉打击冒用P2P名义的非法金融活动。
 

  二是P2P行业应有一定的行业门槛。P2P业务作为分析、遴选信用信息,提供参考性信用风险分析的服务形式,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互联网设施运营管理也有很高的要求。从业机构应在注册资本、高管人员的专业背景和从业年限、组织架构、风险管理、IT设施、资金托管等方面具备基本条件。同时,参与P2P业务的借贷双方应具备一定条件,P2P机构应做好风险评估、风险提示和投融资限额等规定。
 

  三是P2P行业应充分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既要向市场披露自身必要的管理和运营信息,也要做好向投资者的风险揭示和融资信息提供,开展必要的外部审计。
 

  四是探索更好地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推进行业规则的制定和落实,逐步加强行业标准化和信息共享,组织开展知识宣传普及和投资者教育。

关于汇卡联系我们新闻中心安全中心合作伙伴丨    客服热线400-686-6006  
广东汇卡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2003-2019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20289 粤ICP备1109320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2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