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掌柜-您的贴心管家

>> 返回新闻中心

美国:征信体系支撑信用经济
2014-05-29 09:29:34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美国的信用体系主要由3部分组成:一是比较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二是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行业,三是涉及经济与社会各个层面的庞大信用产品用户。在美国,个人信用体系已经超出商业活动的范畴,成为一种保障经济运行的重要社会制度。

   信用体系庞大完善

   美国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较为完善,将信用产品从加工、生产到销售、使用的整个过程纳入法律范畴。美国对信用管理的立法主要集中在上世纪60至80年代,目前已经形成信用管理的法律框架。这些法律主要有《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等15部法规。美国的信用监督和执法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银行系统的机构,包括财政部货币监理办公室、联邦储备系统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一类是非银行系统的机构,包括联邦贸易委员会、国家信用联盟办公室和储蓄监督局。

   目前,美国的信用评估行业主要分为3类市场化运营机构:一是资本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目前在美国运营的这类公司主要有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家,其中穆迪、标准普尔由美国投资者控股,惠誉由法国投资者控股。这3家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信用评级公司,其信用评级的高低影响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成本和融资数额。二是商业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其主要业务是对各类企业进行信用调查评级,例如创建于1841年的美国邓白氏公司。三是对消费者个人信用进行评估的机构,这类机构在美国被称为“信用局”或者“消费信用报告机构”。目前,美国有3家大的信用局,分别是美国人控股的全联、艾可飞和英国人控股的益百利。信用局的主要业务是收集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记录,合法制作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报告,并向法律规定的合格使用者有偿传播信用报告。除此之外,美国还有数千家小型消费者信用服务机构,提供不同形式的消费者信用服务。

   目前,美国资本市场评级机构在世界上居于垄断地位。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控制了全球90%以上的资本市场评估业务。2013年,穆迪的营业收入达到30亿美元。对消费者个人信用报告是需求量最大的信用产品,全联公司每年进行的传统方式信用查询高达150亿件,网上信用报告销售每年高达4亿份。

   个人信用不可或缺

   在美国,几乎每个成年人都离不开信用消费,要申请信用卡、分期付款、抵押贷款等,都需要对消费者的信用资格、信用状态和信用能力进行评价,这种评价集中表现为信用报告。美国个人信用制度对个人行为的约束主要体现为:个人信用记录和信用评分已成为衡量个人信用的唯一标准,不仅金融机构使用,而且很多商业企业、雇佣单位也在使用,甚至很多人结婚前要查询对方的个人信用记录,作为婚前拟订个人财产协议的依据。

   在美国,信贷提供者向征信局提供信息,并按合同规定从公司购买信用报告。美国征信局征集的个人信用信息包括3方面的内容:消费者身份信息、信贷信息、公开信息。美国在进行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时一般将上述信息指标分为两大类,即广度指标和深度指标。广度指标为个人信用分析提供了一般性构架和准则,一般包括品德、能力、资本、条件、担保品等5个方面,又称为“5C准则”。深度指标则是对“5C准则”的深化,包括工龄、信用卡、债务收入比例、银行开户情况、信用档案年限、毁誉记录、职务、住房、现行地址、居住时间、个人收入、公用事业记录等指标。

   信用局主要通过3个渠道获取消费者的信息:一是经常从银行、信用卡公司、公用事业公司和零售商等渠道了解消费者付款记录的最新信息;二是同雇主接触,了解消费者职业或岗位变化情况;三是从政府的公开政务信息中获取被调查消费者的特定信息,如税务记录、法庭裁决、破产报告。信用局的个人信用记录评分结构包括付账历史、当前欠账情况、个人信用历史长度、新的信用活动、各种信用情况等5个方面的内容。个人信用评分等级的分数在365分至850分之间,分数反映了借款人偿还贷款的能力和可能性,分数越高,信用程度越高,一般得分大于660分可获贷款,大于700分保证能获得贷款。

   美国75%的贷款申请决策是根据信用评分完成的,美国消费者有11项贷款责任向信用局报告。影响个人信用记录和评分的因素很多,如果支出或负债过度,信用卡透支,房子过大,汽车过多,收入较低,出现离婚、失业、丧失工作能力、经营失败、破产等情况,都会影响个人支付能力及信用记录。

   在美国,对个人信用产品的销售使用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根据有关规定,到信用局调用其他人的个人信用资料需要得到被调用人同意或者司法部门授权,从而可以防止个人信用资料的滥用。
关于汇卡联系我们新闻中心安全中心合作伙伴丨    客服热线400-686-6006  
广东汇卡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2003-2019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20289 粤ICP备1109320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2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