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新闻中心
第三方支付监管玄机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央行对支付机构的监管都在收紧。
3月21日,央行发文暂停8家支付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新接入商户,原因在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全国发生多起不法分子利用预授权交易进行套现的风险事件”,部分支付企业存在商户实名制不完备、交易监测不到位等情况。
针对近来围绕第三方支付的种种讨论,央行也在3月24日进行公开回应,对争议的焦点逐一解答。央行强调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创新“没有变,也不会变”,但同时“强调消费者权益保护、强调防范风险、强调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与鼓励创新是并行不悖的”。
“现在央行一讲话就被认为是‘扼杀创新’,已经被舆论和‘发展’绑架了。”西南财经大学中国支付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张宽海向本报记者表示,第三方支付机构是支付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效的补充,但针对其可能存在的风险一定要进行逐步规范。
线下违规受罚
3月21日,8家支付机构被暂停接入线下收单新商户的消息传出。央行当天通过其官方微博表示,起因是去年底至今年初发生的利用预授权交易进行套现的风险事件。
信用卡预授权交易是酒店结算的一种常用方式,简单来说,持卡人消费前先冻结一部分资金,消费完才正式扣除,完成结算。
利用预授权的一些交易规则,有持卡人与商家合谋,先向信用卡内存入大额溢缴款,就可以在信用卡初始额度之外,额外套现15%。
由央行发布的名为[2014]79号文件《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卡预授权风险的通报》中称,包括汇付天下、易宝支付、随行付、富友、卡友、海科融通、盛付通、捷付瑞通在内的8家支付公司存在落实特约商户实名制不完备、交易监测不到位、风险事件应对不力等问题。文件要求这8家企业全国范围内暂停接入新商户,开展自查、整改,经央行验收合格后,再行恢复。
此外,广东嘉联和中国银联旗下的银联商务也因同样的问题被要求自查。
这一文件在21日下发至上述企业。目前已有汇付天下、易宝支付和海科融通就此发表声明,均表示会积极配合,同时称“既有业务不会受到影响”。
《华夏时报》记者分别向这三家公司进行询问,得到的回应也都是“以公告为准”。
“相关事件其实在年前已经处理得七七八八了。”事件涉及到的某支付机构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事件发生之后他们一直与央行保持沟通,之前也已经暂停接入新的线下商户并进行自查。
不过该人士坦言,信用卡套现问题是产业链的整体问题,作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确实存在审核不严的过错,目前是收单机构承担了责任,但没有看到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或银联的表态。
张宽海表示,对实际的交易流程进行监控并不容易,“监管只有从源头入手,通过制定规则,使收单企业形成合规意识,明白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央行直面争议
从3月14日央行紧急叫停虚拟信用卡及二维码支付,到3月16日《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及《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指导意见》草案传出,一场关于支付行业的讨论愈演愈烈。有关第三方支付企业、银联、商业银行、央行之间利益交织的猜想也层出不穷。
在这场争论之中,央行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的一方。暂停二维码支付及虚拟信用卡被解读为“扼杀创新”;草案中对个人支付账户的消费限额被解读为“限制消费”。随后四大行调低快捷支付的限额也被解读为“封杀余额宝”。
事实上,对央行政策的讨论中确实存在误读。例如对个人支付账户的限额,客户可以选择银行的网银渠道进行大额支付,不会影响正常消费。调低快捷支付业务的额度,也不意味着向支付账户的资金转入都有限额,银行网银同样支持这部分业务。
对此,3月19日,央行副行长刘士余曾与部分中央媒体进行小型座谈,进行“危机公关”。 3月24日,央行以回应新华社采访的形式对近来争议的焦点逐一回应。
央行称,二维码支付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标准,存在一定风险隐患,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上亿用户的支付公司全面推广二维码支付可能引发的多种风险难以想象”。而虚拟信用卡省去了面签环节,“对反洗钱法律制度和账户实名制度产生较大冲击”,也可能出现“较大的冒名办卡风险”。
针对网传的两部草案,央行称仅是“央行和一些支付机构之间进行‘点对点’沟通的新近工作底稿”,依旧处于小范围讨论的阶段。之后“如果消费者认为账户功能和具体额度不合理,还要作相应的修正”。草案的重心不在于具体额度,而在于业务及流程的风险控制。
央行强调,监管的加码并不代表“变脸”,“鼓励创新就要包容失误,但要把失误可能引发的风险控制在可预期、可承受的范围内。”
监管全面收紧
针对网络支付及移动支付业务,央行点名支付宝和腾讯;针对线下业务的违规,央行又点名包括银联商务在内共10家企业。
此番对线上及线下支付两头敲打,或许意味着央行对支付机构监管的全面收紧。
上述支付机构人士也表示,利用预授权的信用卡套现并不是新近才有,甚至可能比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出现还早。联系央行对网络及移动支付的几次表态,第三方支付的监管确实趋严。
目前为止,央行共发放7批共250个第三方支付牌照。现在,互联网金融的许多创新都是依托于支付的创新。无论是从行业成熟程度还是互联网金融监管需要出发,央行对支付机构的监管收紧都说得过去。
某支付公司负责人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坦言,央行草案实际指向的是第三方支付机构“虚拟账户”,监管是合理的,只是存在“度”的问题。而以现有规则来看,移动支付技术也确实存在监管上的瑕疵。
在张宽海看来,央行现在挺为难。“支付机构诞生之初,我们都鼓励要给予一定的生存空间,容忍发展中出现的失误。现在支付机构体量大了,央行一讲话就会被认为是‘扼杀创新’,已经被舆论和‘发展’绑架了。”他说。
张宽海表示,收单包括前端的收单机构,也包括发卡行,银联的转清算平台以及央行的清算总中心,而消费者一般只看到了前端的收单机构。
“支付机构是不可或缺的市场力量,但只是支付体系的补充。金融的本质是货币、资金的安全,对于支付机构的风险一定要逐步规范。”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