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新闻中心
年终观察:银行业终结免费午餐
中新网12月31日电 (金融频道 汪洁)从短信通知服务费,到IC借记卡费、账户管理费,2013年,消费者的质疑声,并没有阻止银行业“免费午餐”的终结。而互联网金融,则成为2013年最热的关键词之一,以锐不可当之势成为金融行业的搅局者。
手机短信提醒等项目集中收费 2013年银行业免费午餐终结
银行针对个人服务项目收费并不新鲜,然而,银监会对银行收费项目的管理并没有遏制新的收费项目出现。2013下半年,首先是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宣布制定短信提醒服务费用每月2元。随后央行规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全国性商业银行均要发行带有芯片的金融IC卡,并对IC卡收取费用。
“免费短信”和免费办理银行卡步入尾声。对此,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边晓瑜表示,这对银行的市场把控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提出挑战,存贷利息差利润不断收窄。中间业务是一个不错的业绩突破口,因此不少银行都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不约而同的收费项目正印证了这一点。
以前银行对一些项目不收费,更多的是出于培养市场、扩大客户数量的考虑,在蛋糕做大、市场形成后,就要考虑成本问题。“银行对客户提供服务是有成本的,短信服务中通信运营商对银行是收费的,这块费用相当于银行此前自己垫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据央行发布2013年第三季度支付业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第三季度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39.66亿张。仅以每月两元的短信提醒费来计算,如果每张卡都要收短信费,每年仅这项就有951.84亿元,而这仅仅是九牛一毛。信用卡的年费、利息收入、转账、小额账户管理等等费用足以支撑疯涨的中间业务。银行业收费市场的利润非常可观。
银行业收费追溯:10元年费曾引发官司 收费花样繁多曾遭管制
改革开放以来,早年银行主要是针对企业收费,收费项目如“代发代缴”、“支付结算”、“担保”等,种类也很多。针对个人的收费项目如常见的异地存取款费、银行卡年费等是在20世纪头十年出现的。
异地存取款费用和年费一直是银行业服务费的两大主力。1998年前后,随着各家银行储蓄业务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各家银行相继推出了储蓄的异地存取业务,当时手续费的基本比例是0.5%或1%,并设有不同的最高限额。
自2004年起,国内的商业银行相继对ATM跨行取款、跨行查询收费,一般费用在取款金额的0.3%-1%之间。2006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交通银行跨行查询都要收取0.3元手续费。公众普遍认为这项费用不合理。
银行卡年费方面,2004年,中国银监会和国家发改委发布《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大银行可以对储蓄卡收费进行调整,开启了银行对银行卡收取年费的序幕。年费一般是10元左右。当时的公众对年费的收取有强烈的质疑情绪。据长沙晚报2004年2月25日报道,长沙一名律师将农业银行的“金穗卡”告上了法庭,原因是农行擅自从他的账户上划扣了10元年费。
发展至2011年,银行收费项目已经有年费、小额账户管理费、挂失费、新卡工、取现费等多种,其中有大量的如密码修改手续费等不合理收费项目。
为此, 2011年7月1日,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部分服务收费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7月7日之后免除11类共计34项人民币个人账户服务收费,包括开户手续费和销户手续费、同城本行存款、密码重置手续费等。
及至2012年,在主要收费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每年要收取10元年费,另外要收取开户工本费。开户工本费因行而异,多在5元到10元之间。四大行异地存款每笔要收千分之五的手续费,最低1元起,最高50元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