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新闻中心
互联网金融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
互联网金融掀起了一股创新潮!然而在这股热潮的背后却是荆棘丛生,看清其隐藏在深处的那些秘密,不迷信、不轻信是每一位投资者应当秉承的态度,毕竟投资市场有着它基本的规律和规则。
如果要评选2013年的理财关键词,非互联网金融莫属。在互联网巨头支付宝的带领下,一场新的金融革命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其速度与力度足以让原金融界人士瞠目惊舌。
——支付宝在今年6月份携手天弘基金推出余额宝。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余额宝开户用户超过1600万户,货币基金累计申购超过1300亿元,已经是中国最大公募基金和货币基金,短短4个月内占领了货币基金超过10%的份额。
——10月28日,百度金融首款理财产品“百发”上线,在4个多小时内,销售已超过10亿元,参与购买用户超过12万户,首批创始会员额度已满。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P2P平台大概有50家,到今年9月末,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500家,预计今年底将达到800~1000家;网贷行业去年全年成交量约200亿元,而今年全年预计会超过1000亿元。与此同时,平安、招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上线P2P产品。
巨大的市场号召力让互联网找到了下一个商机,从门户网站、电商到第三方支付平台纷纷涌入了这个叫作“互联网金融”的战场中。
无法否认,这是个伟大的时刻,也许将是被载入历史的一年。依托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金融脱媒终于逐渐实现,传统金融机构正向供应商的角色转变。
无法否认,互联网金融的惊人能量。前所未有的低门槛,超级的灵活性,将一大批理财的门外汉带入了这个市场,打造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同样无法否认的是,在互联网金融中各种问题开始显现。
一是盲目的扩张,不管你有没有先天优势,不管你有没有客户积累,各种网站奋勇而起,做门户的、搞搜索的、卖电器的,纷纷加入到互联网金融的大军中,卖产品、做贷款,是的,跑了马圈了地再说。正是这样的原因,导致了互联网金融中产品单一雷同。余额宝成功了,70%的互联网产品中也带上了一个“宝”字,每家大鳄都宣称自己在搭建平台,其实就是找家基金公司一起销售货币基金。在这个过程中,价格战成为了胜利的法宝——是活期存款收益的XX倍、无风险、补贴收益……监管的缺位同样棘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到底谁来监管互联网金融,现行的监管政策对互联网金融是否有效?
在每一场技术变革中,消费者都是受益者,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然而,投资这桩事情又有些例外,它与投资者的资产、利益直接相关。在展望互联网金融美好愿景的同时,不迷信、不轻信是我们每一位投资者应当秉承的态度,毕竟投资市场有着它基本的规律和规则。相信此次揭晓的互联网金融的10个秘密,能够帮助你拨开眼前的迷雾。
创新之举有“包装”
互联网理财产品在其运作上确实有不少亲民性,如灵活转换、低门槛等等,但其本质上只是把一些货币基金、理财基金进行再包装。其实,不少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创新只是噱头,投资者千万不能被一些宣传上的“包装”弄花了眼。
“每天看一眼收益就挺开心的。”从事广告工作的朱女士对余额宝就有着这样的切身体会。虽然每天的收益都不会很多,但她也感觉是一种小幸福,“反正小钱闲着也是闲着,原本我就经常逛淘宝买东西,支付宝里有时也会存点钱。”确实,一笔闲钱买理财产品不太够,投在余额宝之类的互联网产品里既比定期方便、又比活期收益高。不少人都像朱女士一样认为,这样的理财产品创新确实不错,弥补了市场的一部分空缺。
这不,退休在家的许先生最近也开始关注互联网理财产品。他说:“以前总收到银行的广告短信,说是有5%、6%左右收益率的理财产品,现在看看好像网上买的收益率更高。”但让许先生困扰的是,最近各家机构推出的理财产品花样越发繁多,作为普通投资者的他,对如何挑选互联网上的理财产品感觉很是头痛。“收益率一个个都公布得挺高,实在是让我挑花了眼,也不知道到底靠不靠谱?”
眼下,互联网金融正炙手可热。各式各样的理财产品不断出现,对于那些偏好低风险、低门槛的普通投资者来讲,余额宝、活期宝、易付宝以及 “百发”等理财产品,一经推出无不成为关注的热点,“尝鲜”的也是大有人在。
但其实,作为互联网和金融的联姻产物,这些看似新鲜的理财产品,其本质大多是投资者熟悉的基金。电商平台借助理财产品为其客户做增值服务,如创新T+0、免费银行转账等,提高自家用户的使用体验,以此留住老用户、吸引新用户。而就金融产品本身而言,其数字化的属性也非常适合在互联网上发展。因而我们才会看到,无论是电商还是金融机构,都希望在时下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先机。于是,不管是基金公司的直销渠道,还是基金销售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都在积极地推广各类相似的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市场上现有的新型理财产品已有数十种之多。
而事实上,传统银行同样拥有很多类似的理财产品,只不过银行并未以更通俗易懂、更简易的操作方式让投资者接触到这类理财产品,反而让其混在大量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中。
【点评】
应该说,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创新更多地体现在其销售渠道、流动性、功能性等应用方面,而非产品本身。撇开这些外在的创新不提,其内在的收益和风险都与传统产品相差不多。举例来说,眼下较热门的几款互联网理财产品大多只是绑定几款基金,在货币基金中属中等水平。简单地选择未必能挑到收益最好的,只能说是一种低门槛易上手、碎片式的“懒人理财”。
同时,这类产品在推广时往往会将本金安全、收益与活期存款比较,但事实上其安全性仍比不上存款,收益率也会经常波动。因而,投资者究竟要选择哪个产品,还是要看自身的需求,收益也要关注挂钩基金的表现,千万不能被一些宣传上的“包装”弄花了眼,以至于盲目作出投资选择。
低风险≠无风险
无风险、高收益——这几乎成为了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标准特质”,然而这种不规范的宣传方式不仅有违规之嫌,也容易对投资者形成误导。所以,投资者非常有必要了解其中的“真相”。
在“百度金融中心——理财”首款产品“百发”的预热环节,“百发”的宣传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前期宣传中,“百发”被描述为一款年化收益率高达8%的无风险产品。
事实上,略有投资常识的人立刻会产生疑问。
首先,“百发”是一款与华夏基金合作的货币基金产品,以货币基金的平均收益水平来看,达到8%的年化收益率实属于偶然的情况,要想在整个投资期内保持这一水平是非常难的事情。
其次,该产品被描述为“无风险”,那么,在同一市场中,如果无风险利率能够达到8%,难以想象出有风险产品的收益率会达到怎样的水平?!
从监管角度来看,“百发”合作的货币基金产品既无法归类于“无风险”产品,也无法允诺投资者某一个收益回报。与银行理财产品不一样,其有关预期收益率的提法违反了基金产品的相关监管要求。因此,“百发”虽然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了大量眼球,但这种违规的产品宣传方式立刻引起了证监会的关注。随后,“百发”迅速撤回了前期宣传,在产品正式首发中也没有出现“无风险”、“年化收益率8%”的宣传。
目前市场上推出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数量不少,但是总体上类型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货币市场基金和短期理财基金上。
以风险属性来看,货币基金和短期理财基金都属于较低风险的品种,它们的主要投资范围包括现金、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债券、债券回购、央票等。一方面,不容易给投资者造成本金的损失;另外一方面,可以为投资者带来一定的收益,但具体的收益水平要视货币市场的收益水平而定。
对于投资者来说,既要对货币基金、理财基金的这种收益风险特点有所认知,也要意识到,产品的收益要取决于市场环境,并非毫无风险可言。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发达国家,货币基金均曾出现过净值低于1的情况。当摊余成本法估算的货币基金价值与代表公允价值的影子价格偏离过大时,货币基金就面临一定的风险。
因此,“低风险”和“无风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可以引入银行理财产品对低风险产品作出的三种划分——保本固定收益产品、保本收益浮动型产品和不保本收益浮动型产品,现在互联网平台上所推出的理财产品应属于“不保本、收益浮动型”产品。
【点评】
互联网理财账户的安全,也是投资者需要密切注意的问题。在享受互联网理财的便利之余,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网站是否具有充分的安全防卫措施?有没有足够的认证手段?投资者自身在使用时也需要保持良好的习惯,如不使用公共场所的网络进行操作,不轻易将自己的密码告诉他人,采用复杂的认证手段,等等。
产品收益随行就市
收益高达活期存款的20倍!在不少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宣传中,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提法。但是,投资者很容易因此而忽视的是,这些理财产品的收益是随行就市的,收益率水平是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浮动的。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火”点燃起不少投资新人的理财热情,小连就是其中的一员。尤其是“收益高达活期存款的XX倍”,让他觉得格外有吸引力。小连工作的时间不长,收入也不算高,有一点储蓄也都是呆在活期账户上,一是准备着交房租、还信用卡欠款;二是钱不多,够不上那些理财产品的门槛。
投资灵活、收益高、门槛低,这些理财之“宝”正好满足了小连的需求。他也用自己活期账户的2万元购买了一款互联网理财产品。观察账户的净值变化已成为了小连的一桩乐事。
不过,小连很快就发现,理财产品的收益并不一直像自己以为的那样高,同时收益也不稳定,有时高有时低。
互联网搭建起了新的理财平台,但投资者有必要厘清的是,自己所投资的产品究竟是什么,收益又是如何来确定的。
像很多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实质是与货币市场基金进行了“链接”,包括支付宝的“余额宝”、天天基金网的“活期宝”、金融界的“盈利宝”、众禄的“现金宝”等等,投资者购买了这些产品,其实就是认购了某一只货币市场基金。如“余额宝”与天弘基金进行合作,投资者实际上是购买了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活期宝”采用了一对多的模式,投资者可以选择南方现金增利货币A、华安现金富利货币A、宝盈货币A及长城货币A等货币基金产品;客户存入“盈利宝”的资金相当于申购了鹏华货币基金;众禄的“现金宝”,其背后是海富通货币基金。因此,这些产品的收益率准确地来说,是指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如10月25日,“余额宝”的7日年化收益率为4.8110%,是活期存款利率(0.35%)的13.74倍。但是,7日年化收益率是一个浮动的值,每天公布的数据水平都不相同,与活期存款利率的所谓倍数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在货币市场资金供应紧缺时,收益率水涨船高;反之,市场平均的收益率水平就会下降。此外,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水平也与基金策略、久期等密切相关。
【点评】事实上,7日年化收益率并不是体现这些理财产品收益的最好指标。原因是,7日年化收益率所代表的是基金过去7天的盈利水平信息,并不意味着未来收益水平,也不能完全代表信息披露当日的收益率水平。这是一个平均值,如果过去7天中某一天收益忽高或忽低,对平均值的影响也会很大。
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的是货币基金的“日万份基金单位收益”。这个指标的含义是:货币基金每天运作的收益平均摊到每1单位份额上,然后以1万份为标准计算净收益的结果。这也是投资者按日计息的计算基础。
补贴回报凑出高收益
在互联网平台上,一些产品能够提供“高出一筹”的收益率,原因在于其收益结构的特殊性——常规收益+补贴收益。这种方式,既吸引了投资者,又规避了监管。但对于补贴收益,只能使用特定的方式才可获得。
小胡是互联网理财达人,最擅长的是在各种理财平台上精挑细选。这段时间,他对互联网上销售的理财保险产品兴趣浓厚。小胡说,理财保险产品的优势不少,一是产品的选择多,像在淘宝的理财频道,就已经吸引了多家保险公司的入驻,产品也比较丰富;二是具有投资和保障两种功能,在投资期间还可提供一定的保障;第三点最为重要,那就是收益率显著地“高出一筹”。
像小胡所推荐的一款曾经热销的理财保险,投资期为一年,其预期收益率最高可以达到6.4%。
不过,如果我们认真研究这款收益率高出一筹的理财保险的话,就会发现其实际收益和大部分人所预期的有不小的差异。
作为一款万能险产品,保险公司给出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为5.2%;在此基础上,投资者投资每1000元可以获赠1200集分宝。需要标注一下的是,集分宝是由支付宝提供的积分服务,具有现金价值,100个集分宝可抵扣1元钱。这就相当于每投资1000元获得的集分宝相当于12元的购买力,换算为收益率的话相当于1.2%的返还。因此,两项收益相累加,在实现预期年化收益率的前提下,这款投资期为一年的产品,其收益率能够达到6.4%。
总之,集分宝类似于每种积分。尽管积分回馈计入总收益并没有问题,但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收益形式还是不一样的,投资者有必要进行区分和了解。
另外,对于理财保险需要补充一句的是,在产品销售时,万能险仅能够保障最低的收益率水平,大约为2.5%左右(年化),其宣传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只是一个“预期”的概念,结果出现偏差也属于正常情况。
【点评】
互联网的特性,为理财产品提供了新的收益形式。除了集分宝外,像有的基金销售网站,在销售基金时按照原费率收取基金申购费和赎回费,再以虚拟货币的方式返还投资者,供投资者兑换话费或货币基金的份额。
在一些理财产品的发行中,发行商甚至不惜采用收益补贴或是资金杠杆的方式,使得收益率超出平均水平,以引起投资者关注。
在互联网理财风生水起的当下,各路豪杰拿出了十八般武艺,说到底为的就是抢占市场、扩大份额。从某种意义上说,变相提高的收益率就是一场价格肉搏战。但是,和消费品不一样的是,理财投资不仅要遵循市场的客观规律,也要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与控制。投资者需要认清的是:各种收益结构背后,到底能够为自己带来怎样的回报?一些超乎寻常的高收益,其可持续性如何?对那些明显越界的产品,则是少碰为妙。
不适合长期投资需求
互联网理财产品大多集中在短期理财和低风险品种当中,类型较为单一。对于财务全面部署和长期规划来说,这样的产品并不足够,投资者应有更多元化的考虑。
随着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逐步升温,看着身边的不少“小伙伴”都把钱投进了各式各样的“宝” 里,何女士也有些心痒难耐。虽然对基金是什么还一窍不通,何女士还是一口气把自己的5万元闲钱都投进了一款互联网理财产品当中。看着每天账户里的资金收益在一点点地增长,何女士颇有些乐不可支地说:“没想到也有我可以轻松投资的理财产品,不愧是理财‘神器’!”以此为依据,何女士还打算今后一有闲钱就投到这款理财产品当中,“又方便又有效,以后投得多了赚得更多。”
像何女士这样的投资者其实并不在少数,但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投资行为有着盲目跟风、方式单一的问题,并不可取。一方面,这样的投资者对于所购买的产品是什么、如何盈利、收益为何波动均不了解,首先就无法正确分辨其好坏、认识其风险;另一方面,把资金全部集中投向某一种理财产品,更是不能有效地防范投资风险,也难以获得理想的投资收益,是投资理财中的大忌。
可以看到的是,新兴的互联网产品确实带来了诸多新鲜感,但其目前的整体情况是产品类型较为单一,大多集中在短期理财和低风险品种当中。从产品周期来看,这一类理财产品无疑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部分理财需求,而对于财务全面部署和长期规划来说,这样的产品则并不足够。
再从风险的角度而言,对于每位投资者来说,其风险承受能力的客观评价是进行理财产品配置的基础。只有选择了与个人投资风格匹配的产品才能获得长久、稳定的理财收益。应该说,低风险的产品并不适合所有人,目前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也很难“赚大钱”,于是势必无法满足较大、较长远的理财目标。
【点评】
所以,建议投资者对长期闲置的资金有一个配置的理念,而不是全部购买短期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一些投资者因为一时新鲜、懒于花心思等原因,过分依赖这类所谓的互联网理财“神器”,长期来看是缺乏合理性的。
因此,投资者首先要对自身的资金情况、投资目标有所了解和规划,然后再进行较为多样化的投资组合。选择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同时,要不忘将高收益、高风险和低收益、保本稳健型的理财产品进行混搭。在投资期限上,也应尽量有所错开,区分好灵活短期的投资产品和较长期的投资产品。特别是对于风险承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较强的年轻人而言,“懒人理财”往往并非是最有效的投资手段,至少绝不是全部。投资者可以多了解和学习各类金融理财工具,把资产配置与经济周期结合起来,也不必过于保守。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发挥投资理财的作用,获得收益和风险之间的有效平衡。
P2P“保本”存风险
现在,P2P可是个非常热门的词汇,其保本保息的说法“看上去很美”,但高收益势必带来较高风险,投资者应明确认清这一点,并确保自身具有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不然,还是少碰这样的产品为妙。
由于觉得没有什么好的投资产品,邹先生前几年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决定尝试P2P网贷。和其他的尝试者一样,邹先生一开始只投了最低门槛的5万元,然而一个月后他就拿到了第一笔利息。在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回报鼓舞下,邹先生渐渐越投越多,8万元、10万元……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不到一年的时间,邹先生投标的P2P网贷平台突然就崩溃了,宣布倒闭,邹先生前后投资的近15万元钱一下子血本无归。“这一下我可傻眼了,真是悔不当初啊!”邹先生十分懊恼地告诉记者。
“收益远远高于银行理财产品,门槛仅5万元,并且零风险。”无独有偶,章先生最近也时常收到类似的广告短信,向他推销各种P2P理财产品。但对此,章先生颇有些吃不准:“真的会有收益这么高又零风险的产品存在吗?”
目前,不少P2P网络贷款公司都打着“保本”甚至“保息”的宣传口号,而投资者也因此仿佛对P2P网贷十分信任,并放心地将钱投入了这些P2P网贷公司。
其实,P2P网贷是指个人通过网络平台相互借贷。即由具有资质的网站(第三方公司)作为中介平台,借款人在平台发放借款标的,投资者进行竞标向借款人放贷的行为。那么原本P2P仅作为撮合交易的平台,也就无法作出本金甚至利息保障的承诺。
但目前,国内诸多的P2P网络贷款公司都纷纷作出了类似的保本承诺。比如所谓的“本金保障”,是指从每笔借款中计提一定比例(一般为2%)作为风险准备金。出现坏账,则先用资金池的资金垫付,再由公司去催收。若坏账高于风险准备金时,则会暂停垫付,等待新提取的准备金出现后再作垫付。据此,一些P2P网贷机构把获得的债券进行拆分组合,打包成“类固定收益”的产品,并将其销售给投资理财客户,通过赚取资金的利息差和手续费来运营。
业内人士指出,这样的模式就隐藏了不小的风险。一是借贷人违约。借贷人如果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大多就不会到P2P平台上来融资,15%甚至更高的利率,借贷人需要赚多少利润才能还清?因此,违约风险不可忽视。二是P2P平台经营风险,就像案例中邹先生的遭遇一样,由于P2P网贷发展迅速,鱼龙混杂,一旦该公司经营出现问题、倒闭跑路,在缺乏监管的现状下投资者也很难追回损失。
【点评】
可见,就像章先生所担忧的一样,任何一款投资理财产品都是有着相应风险的。对于P2P网贷这样尚处发展中、又提供较高收益的产品来说,随之而来的高风险更是无法避免。保本保息的说法往往只是“看上去很美”,投资者绝不能将其看作是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反而应首先确保自身具有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
如果要选择P2P网贷,投资者就要针对可能的风险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对于P2P网贷公司的选择、考察都十分重要。之后,投资者还可重点关注P2P公司对借款人信用信息的采集能力,对借款人信用信息采集及验证方面的工作越深入、投入越大,投资者安全性就越有保障。另外,P2P平台是否对违约人具备有效、合法的惩戒手段,也是约束并减少借款人违约的重要途径。
担保承诺并不靠谱
到目前为止,除了少数资金实力雄厚、风控体系健全的行业领军企业外,不少企业推出的担保方案还只是一件看上去很美、却经不起推敲的营销噱头。一旦信用风险大规模袭来,“担保不保”将极有可能成为残酷的现实。
2011年年初,徐女士初次听闻互联网P2P信贷理财业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在一家网贷平台注册后,借给一个淘宝卖家5000元,借款期限为3个月。到期后贷款人准时还款,扣除平台管理费,徐女士获得了180元利息,折合年化利率高达15%。此后,徐女士又陆续通过该互联网信贷平台出借了几笔钱,都按时收回了本利。然而2012年后,P2P行业中出现了一些P2P公司倒闭事件,让徐女士开始感到有些担忧。此时,不少P2P公司开始由单纯的平台中介转型成担保中介,承诺万一贷款人无法偿还资金,担保公司将垫付本金。这一承诺像一颗“定心丸”,重新俘获了徐女士的芳心。
P2P业务在英国初创时,互联网平台只提供牵线搭桥收取佣金的功能,并不承担担保责任。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在欧美国家顺利运行,与他们透明健全的信用体系和国民极高的诚信素养有密切联系。然而中国目前的社会诚信环境欠佳,又缺乏可靠透明的征信系统,使得通过互联网牵线搭桥出借资金的行为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久而久之,除了拍拍贷等少数最早开展业务、如今已形成品牌效应的互联网信贷公司坚持走平台路线外,大部分后起之网贷公司不得不由单纯的平台P2P转型为担保P2P,即向借款人承诺本金垫付,这样才能吸引到投资人。如今,平台承诺垫付已成了行业“标配”。
然而P2P公司宣称的担保真是投资人的“定心丸”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目前的P2P担保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P2P平台以自有资金作担保,或者出资成立担保公司。然而由于P2P行业准入门槛较低,许多公司的资金实力孱弱,担保能力自然也十分有限,自保等于无保,更多地只是在自己的头上安上一个担保光环,装点门面而已。一旦风控失衡,这种承诺完全是一纸空头支票。而且根据法律规定,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必须取得担保资质,这种做法显然踩过了法律红线。
第二种是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表面上看似乎更靠谱些,实际上同样面临法律风险。因为有担保资质的担保公司从风控成本考虑,往往要价很高,P2P平台根本无力承担;而那些开价可以接受的小贷公司不具备担保资质,其担保能力同样堪忧。以曾出现过兑付危机的网贷平台中财在线为例,中财在线曾声称:“引进多家强大的企业联合成立担保公司,同时,引进本省最优秀、最有实力、信誉最好的担保公司,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系统性风险。”但是事实证明,这样的第三方担保承诺同样形同虚设。
自己担保无效且涉嫌违法,正规第三方担保又请不起,于是一些网贷平台想出了第三种担保模式,即参照商业银行做法,从每笔业务的佣金中提取一定的风险拨备金,然而这恐怕也只是杯水车薪,不足以抵御风险。
【点评】
到目前为止,除了少数资金实力雄厚、风控体系健全的行业领军企业外,“平台承诺本金垫付”还只是一件看上去很美,却经不起推敲的营销噱头。而且一些网贷企业在宣传过程中,对于担保公司是否取得了担保资质、拥有多少资金来抵御风险等关键性信息都语焉不详,投资人的风险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除。
由于P2P网贷企业尚未迎来大面积的倒闭潮,因此许多投资人还和徐女士一样将之看成确保资金安全的“定心丸”,然而一旦信用风险大规模袭来,“担保不保”将极有可能成为残酷的现实。
资金存管并非万无一失
归根到底,只有从物理上使投资人的资金与平台资金完全隔离,才能根本杜绝资金存管风险。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银监会等相关监管部门出台法规予以规范,规定P2P公司的客户资金必须交由第三方存管机构(商业银行)存管。
2012年6月3日,发生了P2P行业轰动一时的淘金贷跑路事件。张先生就是其中不幸中枪的一位投资人,数万元投资款一下子就没了踪影,这让原本对P2P行业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他气愤不已,也让他对整个P2P行业的资金存管安全性产生极大的忧虑——假如平台可以任意经手投资人的资金,又不对外公布资金状况,资金监管处于真空地带,那岂不是随时都有携款跑路的可能?一旦遭遇经营困境,携款跑路不就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吗?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用“三有三无”来形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现状:有需求、有供给、也有中间服务商,但却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监管机构。这“三无”使得P2P行业乱象丛生,其中最大的风险就在于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以P2P平台为幌子,以高额收益为诱饵,获得资金后立刻携款跑路。据了解,目前仅需10万元就能注册一家电子商务咨询服务公司,再花费2至5万元就可以请人开发出平台系统。如果连平台系统开发的钱也不愿投,那么花费几百元到2000元买一个通用模板就可以开张了。这正像2010年团购模式大爆发时,一时之间互联网爆发“千团大战”,其中有一些团购网站在以超高折扣吸引了巨量资金后也出现了携款跑路的情况一样。
互联网借贷中之所以会出现资金存管风险,和绝大多数P2P公司从单纯的不经手资金的平台中介转型成担保中介密切相关。在国外,之所以P2P公司不经手资金,就是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融资成本和杜绝资金存管风险。然而在国内,大部分P2P平台采取的是第三方支付直接收取的模式,而没有引入安全系数最高、资质最好的商业银行作为资金监管方。这是因为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下,银行出于对风险的考量,将P2P平台的资金监管和结算需求拒之门外,这就使P2P公司的资金流转只能由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服务。
然而许多投资人出于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信任,并未意识到由第三方支付公司作为资金平台,实际上就是将资金划入P2P平台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账户中,这与直接将钱划入平台的银行账户并无区别,风险也随之产生。
当然,有不少规模较大的P2P公司已意识到了资金存管风险对P2P行业的发展不利,也采取了一些做法试图赢得投资者的信任。比如明晰融资账目,定期公开财务报表,聘请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等。其出发点都是希望通过“公开”的方式让投资人放心,可这些方式依然无法从源头上解决资金归集和流转的问题。
【点评】
归根到底,只有从物理上使投资人的资金与平台资金完全隔离,才能根本上杜绝资金存管风险。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银监会等相关监管部门出台法规予以规范,规定P2P公司的客户资金必须交由第三方存管机构(商业银行)存管。在此之前,理论上说,任何一家P2P公司都具备携款出逃的技术条件和可能性。
所以在挑选P2P平台出借资金时,投资者一定要擦亮眼睛,尽量选择那些社会知名度高的、历史悠久的、规模较大的公司,这些行业领军企业往往梦想借互联网金融的东风把企业做大做强,资金实力和风控能力都比较强,出现携款跑路的概率较低。反之,那些不知名的、成立不久的、规模较小的P2P公司,跑路的概率则相对较大。
风控水平不透明
由于信息不透明,互联网信贷公司的风控水平到底有多高,真像雾里看花一样,外人怎么也看不透。这种情况的出现,也给其后续经营带来了不小的隐患,投资者也需多加留意。
一年前,董先生听朋友介绍了某知名P2P公司的某款理财产品,据说可以获得每年10%以上的固定收益,让董先生颇为心动。然而对投资理财有一定经验的董先生在对该公司的P2P业务模式进行仔细了解后,却发现这其中可能暗藏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比如他们公司一直对外声称坏账率只有1%,但P2P公司毕竟不同于银行,实际坏账率多少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更大的问题是,假如给投资者12%的收益,他们公司还要赚钱,再扣除各种刚性的经营和宣传成本,尤其是对贷款人资信情况的调查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贷款人的借贷成本很可能要高达20%~25%,现在中国有多少小微企业主能承受这么高的资金成本呢?所以我到现在也一直不敢踏入P2P的门。”董先生分析说。
P2P信贷模式看似简单,但要经营好一个P2P企业绝非易事。除了需要有成熟的技术支持,贷前审核、贷后管理以及整个平台的风险控制都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才进行打理。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个人征信体系不健全的国家,任何一家P2P公司想要获得最真实可靠的贷款人资信情况,不单要花费很多人力成本,而且还必须有一套成熟的评判系统。
P2P的一头是甄别贷款人,另一头则是吸引优质的借款人资源,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对于P2P公司在线上线下的推广营销能力有极高的要求。而这一切工作想要顺利推进背后都需要资金的支持。但目前P2P行业公司的平均注册资本约为500万元,这其中还有极高的水分。今年上半年,重庆相关监管部门处罚了当地5家网贷企业,并撰写调研报告指出,重庆当地网贷平台“注册资本低,担保能力有限,有两家机构存在资本金抽离情况”。
不少P2P公司的倒闭,与资金实力不足、技术条件不过关、营销能力欠佳、风控水平不高等密切相关。今年4月初,上线还未满一个月的众贷网突然宣布倒闭,众贷网给出的解释是:“由于管理团队经验的缺失,造成了公司运营风险的发生……”众贷网倒闭不到10天,另一家网站城乡贷也挂出歇业公告。根据其公告,其存续期间仅开发了一名投资者。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经营好P2P平台的不易。
在这一系列企业经营风险中,最为棘手的就是坏账风险。对于各家P2P公司而言,小额贷款的坏账率一直以来都是最高机密,对外公布的坏账率和我国政府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一样,低到让人只能“呵呵”了之。说到底,由于不透明,互联网信贷公司的风控水平到底有多高,自己出借的资金到底处于什么状态,10%高额回报率的背后,投资者真正要承担多大的风险,这些问题的答案,真像雾里看花一样,外人怎么也看不透。
【点评】
造成上述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透明,而信息不透明的根源则是监管缺位。目前P2P行业还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只是暂由央行代管,也未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事实上,在P2P行业野蛮生长多年后,如今已形成了4种模式:有担保线上模式(如人人聚财)、无担保线上模式(如拍拍贷)、线下模式(如宜信)、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如陆金所),每种模式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不尽相同。尤其是后两种模式,极具中国特色。如今以招商银行[1.58% 资金 研报]的“小企业e家”为代表的新型P2P(招行称之为P2B)也悄然上线,P2P行业将迎来大鳄时代,新一轮洗牌在所难免。假如相关部门不尽快建立监管机制,投资者的权益终究难以获得有效保障。
监管缺失应注意
就目前来说,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存在不少盲点,投诉与监管方面都会存有一定的问题。对此,投资者应有所注意和防范,在进行投资时要多留一个心眼儿,以避免招致不必要的损失。
对互联网理财产品有所耳闻的施先生,近日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家提供高收益投资理财的网站,加了该网站公布的QQ客服为好友之后,客服告诉施先生,该公司是一家专业理财公司,现有为期一个月的短期投资项目,回报率可达到12%。由于收益很高,客服又展示了公司的各种资质、证书之类的扫描件,施先生就打消了原本的一些顾虑。然而,施先生按照客服提供的账号,分三次汇去5万多元之后,就再也无法联系上对方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一批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发布虚假理财产品进行钓鱼欺诈,以高收益、低门槛来忽悠施先生这样的消费者。除了直接骗钱,有些网站也会打着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旗号,套取用户的个人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贩卖给第三方机构以谋利。
市场的火爆无疑会很快引来监管和规范的问题。互联网骗局频现、维权难的问题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不利于正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另一方面,新兴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本身也存在着诸多监管的漏洞。10月21日,百度在其网页上发布“百发”产品的宣传资料,8%的年收益率让不少人都“惊呆了”。之后证监会对该产品正式表态,8%年化收益率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将对其产品业务合规性予以核查。不管“百发”的做法是否有悖现行政策,证监会的声明无疑已经给大热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泼了一瓢冷水。
就现阶段来说,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它的风险暴露不充分,还在集聚之中。
目前互联网金融市场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尚未建立起足够的信用体系以及风险处置机制。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众多商业模式中,只有第三方支付得到了严格监管,但对网络贷款、众筹融资以及正在试水的财富管理、理财产品等等,都还存在着监管空白。互联网理财产品能够通过平台信誉为投资者担保的说法显然尚不足信,而一旦互联网金融出现交易纠纷,消费者的维权渠道和法律依据也仍然缺乏。
【点评】
作为当前金融创新最火的形式之一,互联网金融还没有相应的管理体系。前期人们比较关注这一新业态对传统金融业造成的冲击,也看好其为整个普惠金融转型带来的生机,希望市场可以以开放容忍的态度来接受这一创新。到目前为止,相关监管部门也确实已经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发放了不少牌照,积极信号非常明朗。
不过,从“百发”的事例可以看到,目前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有着一定空缺。在当下互联网金融已经逐渐步入正轨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尚未能针对之前出现的问题和发展情况制定法律政策,例如网上销售理财产品应该有怎样的标准和细则、互联网购物应该怎样保障消费者权益等等。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就要将政策与监管尚未跟上的大环境纳入考量,多多注意可能出现的风险,诸如资金安全性、防“钓鱼”等等。在文件签署、法律条款等问题上都要有防范意识。对于一些有金融机构背景的网络平台也要认真考察其信誉,不能仅止于有第三方金融渠道进行监管,自己也还是要多留一个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