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掌柜-您的贴心管家

>> 返回新闻中心

第三方支付备付金已正式进入央行资产负债表!
2017-08-23 11:21:01 来源:
分享到:


近日公布的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竟然多了一个栏目——非金融机构存款,而这个“非金融机构存款”的类目是储备货币的子目录,是从6月开始出现的,截止7月的余额则为901.4亿元。
 

其实在2008年之前,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是存在非金融机构存款项目的。但从2008年开始,这个类目就消失了。当时央行的解释是:自2008年起,本表增设报表项目“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删除原报表项目“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及其子项“活期存款”。
 

纳闷,时隔9年之后,非金融机构存款为何重现江湖呢?根据央行在资产负债表中最新做出的注释,新的非金融机构存款和以往不同,其含义变成了:

“非金融机构存款”为支付机构交存人民银行的客户备付金存款。
 

看到这个解释就很容易联想到了,今年1月份,央行下发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同时央行已要求部分机构自6月开始陆续接入网联清算系统。也就是说,增设非金融机构存款项目是央行为了贯彻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制度而采取的公示行为。
 

可能大家不记得了,当初这个客户备付金通知下发的时候是引起过广泛讨论的。
 

为什么大家会对客户备付金制度有这么大的争议呢?先从客户备付金的定义着手。
 

什么是“客户备付金”?
客户备付金是支付机构预收其客户的待付货币资金,不属于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
我们在某宝购物时,为了保证资金安全,买家付款并非直接进入卖家账户,而是先存放在平台账户,这笔钱就是“客户备付金”。
 

不过,由于从买家付款,到等待收货,再到最后确认付款,中间会有一个时间差,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资金沉淀。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在商家的钱实际到账期间,这笔钱按理说是不能动的,但是我们知道如果没有监管,那么支付机构其实有条件,按照自己的意愿短期处置这笔钱,比如买卖理财产品,拿出去放贷等等(别小看这几天,如果是千亿级别,几天也是不少钱)。
 

根据央视此前的报道,这部分资金在银行账户里面产生的利息收入,占到了支付机构总收入的11%。
 

这种不要利息的钱堪称是最便宜资本,和巴菲特的浮存金差不多,因此借助于这笔资金的运作,支付机构甚至可以从中获得超其出本身业务的盈利。
 

就像在以前,预付卡发行机构一样,消费者或企业去预付卡公司采购卡产品,当作福利或者赠品,如果消费者不去消费,这钱就一直在预付卡公司里躺着,随着使用这个卡的人越来越多,预付卡公司呢,就把钱拿去做非活期理财啦,收益也是大大的。
 

俗话说,风险和收益并存,如果至支付机构不能把这笔钱如期兑现给商家,那么对商家、消费者、对支付机构都是一种伤害。
 

但是在2015年开始,备付金管理由支付机构存管的弊端开始显现,许多支付公司(其中多为预付卡公司)将消费者的备付金拿去炒股甚至赌博,挪用去放高利贷等,导致资金损失,资不抵债,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监管机构及时作出处理,将相关公司的支付牌照资质注销,涉案人士送入司法机关处理。
 

此前,共享单车们的押金也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留存在共享单车企业们的押金可以持有的期限更长。
 

根据央行此前的说法,客户备付金存在四大问题:

一是客户备付金存在被支付机构挪用的风险。

二是一些支付机构违规占用客户备付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或其他高风险投资。

三是支付机构通过在各商业银行开立的备付金账户办理跨行资金清算,超范围经营,变相行使央行或清算组织的跨行清算职能。甚至有支付机构借此便利为洗钱等犯罪活动提供通道,也增加了金融风险跨系统传导的隐患。

四是客户备付金的分散存放,不利于支付机构统筹资金管理,存在流动性风险。

因此,为了弥补这种监管的空白,央行才下发了这个监管文件,让支付类企业按照客户备付金比例向央行集中统一缴纳客户备付金,这一此前不受监管的资金。


央行首次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了支付机构上缴的客户备付金,简称叫首次入表。
 

从央行资产负债表来看,6月这个数字是840亿,而7月这个数字变为了901.4亿。

关于汇卡联系我们新闻中心安全中心合作伙伴丨    客服热线400-686-6006  
广东汇卡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2003-2019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20289 粤ICP备1109320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2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