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掌柜-您的贴心管家

>> 返回新闻中心

银行系如何走出条码支付困境 还有必杀技?
2016-08-19 13:57:09 来源:移动支付网 聂某人
分享到:

 

       近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这意味着扫码支付的市场地位将得到官方的认可。
 

  通过央行近期的一系列动作来看,监管对于电子支付工具创新的愈加重视,并且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创新给予了充足的宽松政策,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错从而加快创新,从近期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续展上,也能体现出这一点。反倒是对于金融机构这个亲生儿子越管越严,其实也是体现了监管机构把非银行支付机构当作了创新的试验田,不让系统性风险出现在金融机构内。
 

  意见稿中明确指出,支付机构开展条码业务需要遵循的安全标准,包括条码(含二维码)的生成标准,交易验证标准及受理端标准等,从交易限额及商户准入上也做了具体要求。整体来看,意见稿与今年7月1号开始执行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相关内容保持一致,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资金安全。
 

  那么官方首次承认条码支付地位意味着什么?
 

  从监管角度来讲,明确了条码支付业务的一些技术标准和规范,对于条码业务未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市场角度来看,意见稿的到来对金融机构来讲稍微有些晚了。
 

  2014年3月,央行以条码支付安全性存疑,联合工信部暂停线下条码支付服务后,银行系条码支付在市场中暂时偃旗息鼓。不过,随后监管默许市场创新,以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非银行支付机构提供的条码支付服务在近两年发力抢占线下支付市场。如今,消费者的手机支付习惯已渐养成,当银行重新开展条码支付业务时,还有多少机遇?传统金融机构,在已经失守了线上支付这个阵地后,如何走出条码这个支付困境呢?
 

  今年7月15日,“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高调宣布推出覆盖线上线下和O2O支付全场景的条码支付产品,成为首家具备条码支付产品的金融机构。邮储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早已支持二维码转账;中国银联与部分银行开展合作,拟把条码支付充实到“云闪付”产品中……
 

  从监管的要求来看,银行的优势在于,长期稳定的运营更容易满足监管机构对合规与安全性的苛刻要求,银行成熟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商户风险评估体系是支付宝和微信等非银行支付机构所不具备的。但两年时间,移动支付市场的格局已经彻底改变——当两家寡头悉数瓜分市场之后,一个合规地位的文件,以及银行自己搞的条码支付的单打独斗,在移动支付市场能否分到一杯羹真是不得而知的。但金融机构真的一点机会都没吗?也未必!笔者根据经验,谈几点金融机构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思路。
 

  一、各派结盟,打通移动支付联网通用经脉
 

  自从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展各类支付产品的时候,银行系的支付产品就已经开始自立山头,各种独门绝技都被创造了出来。从最早的中信异度支付,到现在工行的二维码支付,什么指纹支付,虹膜支付等,基本上都是自己干自己的,没有一个联网通用(普适)的模式,一路看来,除了噱头,这些产品基本都没怎么成功,反倒是给众多用户留下了心病:银行的产品,难用!
 

  今年7月,12家股份制银行成立了“商业银行网络金融联盟”,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五大行金融联盟”、“城商行金融联盟”、 “农信社金融联盟”等等?真有点当年“五岳剑派”搞的盟主大会一样。
 

  金融机构看似一个整体,其实各有打算,如果真这么继续下去,移动支付市场,甚至是传统的线下支付市场,基本没有银行系什么事情了。
 

  互联网及各类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银行系们更应该沉下心,认真分析下形势,大势不可挡,拿起当年“金卡工程”做银联卡联网通用的精神,把移动支付所需的基础通道及通用性做好,势必能有一番成就。
 

  就拿条码支付来讲,如何能让银行系条码产品在市场上大行其道,被用户真正接受是面临的最大问题。虽然目前各银行都是自己在独自摸索扫码支付业务开展方式,但可喜的是,最早研究条码技术的中国银联,已经将条码支付纳入到了“云闪付”产品之中,针对条码的生成标准及商户端的受理标准进行了梳理,近期可能会出台银联卡扫码支付相关标准及规范。目前银联已与交行等多家银行开始试点工作,未来所有银行的POS机,商户收银一体机均可以受理任意一家银行APP上生成的条码(含二维码),甚至任意一家银行的手机客户端也可以互相扫码进行收款和付款,真正达到银行系条码的联网通用。
 

  如果在这个方向上银行系能达成一致意见,那么在扫码支付业务的推动上,可以分两部走,一方面是在银行APP的内直接生成条码(根据额度大小,可以控制是否登陆APP),目前银行系都拥有庞大的手机银行用户群体,银联的银联钱包也可以作为条码的用户入口,各方通过转化很快就可以将用户量做起来;另一方面在线下收单市场上,银行系的商户基础非常好,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在商户端投入少量费用就可以完成设备的升级改造,将POS及收银机变成受理条码支付的工具,加之银行资金雄厚,在布局完毕后,配之大量营销活动,在很短的时间内,银行系条码支付会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银行系体制及监管要求,单靠条码不会完全翻身。
 

  二、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
 

  条码支付真的很快吗?笔者在同一个商家(商家为收银一体机),分别体验了扫码和银联“云闪付”+双免(免签名及密码)的支付方式,从体验结果来看,“云闪付”+双免模式更胜一筹。首先,用户不用打开APP,使用银联“云闪付”支付时,直接拿手机贴到POS终端即可完成支付;第二不需要在有网络的环境进行交易,现在有很多地下超市网络信号微弱,容易影响支付宝等APP的登陆速度; 除了速度更快之外,“云闪付”更注重了用户隐私,交易时使用的是TOKEN卡(虚拟银行卡),不会泄露真实银联卡信息。另外“云闪付”除了可以在线下刷卡使用外,更重要更便捷的是线上支付,从大众点评、携程等大型电商将APPLEPAY放在支付第一选项里也能体现出来。
 

  (注意:如果你是商家没有开通双免功能,可能说明您还不够优质,可以联系你的POS安装方进行升级)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在市场上的反应却一般呢?究其原因,有这么几点。一是“云闪付”产品推出时间较晚,截止目前也就多半年时间,用户量太少;二是收银员基本还不清楚如何刷“云闪付”这个东西。三是必须的场景没有,这个可能是更为关键的一点,微信和支付宝的大面积推广,跟其创造的生活场景密不可分,比如滴滴打车,微信红包,停车场绑定缴费,医院挂号付款等等,支付只是最后一道工序,水到渠成。
 

  从近两年的推广来看,银行系包括银联,仅仅是在支付端大做文章,没有前序的铺垫,最后一公里当然也失去了太多意义,没有场景就没有黏性,没有办法培养用户习惯问题。那银行系的如何做?
 

  先把银行系的支付利器摆出来:“云闪付”(包含金融IC卡闪付、APPLEPAY、华为PAY等各种PAY)、双免(仅优质商户才可开通)、银联ODA产品、银行卡跨行代扣、银行卡跨行代付以及即将上线的统一扫码支付产品(不懂的可以问度娘),这些产品与条码对比,交易速度都非常快,用好了足以解决条码之困局。
 

  在日常生活中,也并非所有的事情都必须现有场景,后有支付,比如公交、地铁、小型快餐、超市及便利店等等诸多行业,并非一定要建立闭环及漫长的前奏,用户才去支付。另外说起闭环,互联网公司做的各种闭环,未来都是为自己开展业务而服务,其实跟线下商业的实体是存在一定竞争关系的(典型的例子:滴滴打车让出租车司机发展了用户,最后消灭了出租车司机),而银行系开展线下支付业务,对传统商业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且我相信,各银行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存贷款业务关系),对上述行业商户的占领,凭借银行系的国有背景会比其他支付机构要相对容易,就看有没有想去做成这件事情的一股劲。
 

  8月18日,广州地铁正式上线银联“云闪付”直接进闸机,同一天,上海强生出租业宣布支持银联云闪付及银联“立码付”(银联标准条码产品),从用户体验来讲,一点都不逊于条码支付。当然了,很多城市的公交和地铁,也早已实现银联IC卡的受理,未来都会逐步过渡到“云闪付”。这些案例,都代表了银行系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成果,未来该成果会进一步扩大。
 

  三、“卑鄙”的必杀技
 

  除了结盟,挖掘行业资源,加快推广现有产品外,银行系还有最后一招不得而为之的“卑鄙”的必杀技。
 

  所有行业的监管都是先放后收,先松后紧,支付行业也不例外,在中国境内金融行业能有如此宽松的监管政策,在全球都很少见。但近两年来,出现了很多不可预料的风险事件,从反洗钱和资金流向上给监管机构带来了很多障碍,未来金融监管加紧是必然趋势。
 

  根据《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及最新条码意见稿要求,所有的移动互联网交易都要还原交易的真实场景,发给发卡银行的指定不能都套用一个扣款指令(微信等支付机构,从银行卡扣款时,不管前端是啥内容,都向银行发送一个类型的扣款指令,银行对此忍了很久了)。另外一方面,由于支付机构在各家银行都有大量存款,在扣款的时候,不会额外给银行付交易手续费,成就了微信等支付机构交易手续费低的原因,但随着备付金集中存管实施后,支付机构逐步失去与银行的议价能力,交易手续费问题将会又成为一个热门焦点。
 

  所以,银行系在结盟的基础上,还可以依据风险策略调整需要,提高支付机构系统接入门槛,调整交易限额等,同时根据其他跨行交易成本来制定针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交易手续费成本,综合两项来提高自己产品在市场上的推广优势,当然,这是个“卑鄙”的必杀技,另外,在互联网巨头们掌控了大量媒体的现实中,银行系能否顶得住众多不明真相网民的口水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该做的也得做,否则,只能沦为最终的支付管道。
 

  *本文作者为银行卡从业人员

关于汇卡联系我们新闻中心安全中心合作伙伴丨    客服热线400-686-6006  
广东汇卡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2003-2019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20289 粤ICP备1109320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2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