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新闻中心
中国支付网将为读者盘点五年来支付领域发生过哪些大事件,而这些“接地气”的事件又会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2010年:
1、2010年5月20日,中国银联宣布联合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18家商业银行成立了移动支付产业联盟。
移动支付,一直都是争夺的焦点。在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系“跑马圈地”的同时,银联也不甘示弱,此举也再次表明银联抢占行业话语权的决心。而除此之外,还有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力量仍不可小觑。狼烟四起,兵戈相见,抢占移动支付靠规模也靠盈利模式,而不仅仅是靠着联盟就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恶战。
事后也证明,该联盟并没有什么卵用。
2、2010年8月30日,备受关注的央行“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俗称“超级网银”)正式上线。
“超级网银”的上线,众望所归、意义非凡。通过该系统,用户最终可实现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汇划等金融活动,而这也让消费者真正享有便捷实惠的金融服务。同时还有助于降低单笔网银交易成本,手续费的问题也将有下调空间。
3、2010年9月1日,手机实名制登记开始实施。
热议多年的手机实名制终于成行。随着手机支付的逐步普及,诈骗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手机实名登记制的实施,将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
直至今年9月才开始认真执行,这一拖便是5年,希望此举能为支付行业风控带来真正的利好。
2011年:
1、2011年5月18日,央行颁布了首批《支付业务许可证》,27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得牌照。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吵闹多时、时间一拖再拖的支付牌照,终于尘埃落定,而首批获牌的27家第三方支付公司更是成了“幸运儿”。此后,在2011年8月29日、2011年12月22日,央行又分两次发放了支付牌照,截止到2011年底,已经共有63家企业获得了央行颁布的第三方支付牌照。
2、2011年5月23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正式成立,164家机构入会。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支付作为一个行业已经形成,也为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启了走向“正规军”的大门。从此之后,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可以端正姿态,与银行共议支付大事,共为支付发展建言献策。
3、2011年6月1日,京东正式终止合作支付宝
此事一经公布便在坊间引起轩然大波,但观众们似乎不用猜开头就都已经猜中了结尾,无论是因为合作到期还是因为其他更冠冕的理由,只要触及商业机密,支付机构之间的撕逼是会一直存在下去的,后来1.5亿收购网银在线成立京东支付更是做实了商业机密不可侵犯的信条。
4、2011年7月1日,支付宝推出了首个条码支付产品。
收营员拿着扫码枪在消费者的手机条形码上一扫,消费者在手机上点下按键,一次支付即可完成。支付宝推出的首个条码支付产品吸引了国人乃至世界的目光。时至今日,扫码支付仍有着众多的“铁杆粉”。
2012年:
1、2012年6月27日,央行发放第四批支付牌照,电视支付公司首度拿证。
在央行第四次发放支付牌照中,电视支付公司首度拿证。此外,还有包括网易、苏宁在内的95家新公司获牌。而时隔23天后,央行又再度出人意料的发放了第五批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上榜名单仅一家,央行也借此表明不再集中发放支付牌照,坚持“合规一家、发放一家,合规一批、发放一批”的原则。
2、2012年11月19日,央行正式下发POS刷卡手续费下调通知。
央行下调POS刷卡手续费,使本就不景气的银行卡收单业务再度雪上加霜。调整后的刷卡手续费中餐娱类为1.25%、一般类为0.78%、民生类为0.38%、公益类为零费率。央行在《通知》中规定,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标准调整方案于2013年2月25日起全面执行。
3、1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金融行业移动支付技术标准
央行网站当日下午四点发布消息,正式发布金融行业移动支付技术标准,标准涵盖了应用基础、安全保障、设备、支付应用、联网通用5大类35项标准,从产品形态、业务模式、联网通用、安全保障等方面明确了系统化的技术要求,覆盖中国金融移动支付各个环节的基础要素、安全要求和实现方案,确立了以“联网通用、安全可信”为目标的技术体系架构。
移动支付从诞生之日起就玩命喊“行业太乱”“没有标准”“需要监管介入”,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但事后诸葛亮的看来,标准发布之后也没有完全解决移动支付产业链冗长、利益难以协调的症结,移动支付仍是雷声大雨点小。
2013年:
1、2013年2月22日,银联与中移动完成TSM互联互通可实现手机“空中”办卡
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共同宣布,双方基于移动支付的远程发卡和应用管理平台(TSM)已完成互联互通的技术测试,首次实现了跨行业TSM平台的对接。这是双方继2012年6月签署移动支付合作协议后,推进合作实施取得的首个重要成果。
原来还在撕逼的中移动和中国银联,在经历大战之后终于明白“分则两败俱伤,合则一荣俱荣”,虽然TSM实际运营并没有如设想的那样轰动,最起码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上又缩短了一环利益之争,无论如何也是对行业“极好的”。
2、2013年6月5日,支付宝将推余额理财服务,“余额宝”收益远高利息
“余额宝”是支付宝推出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通过余额宝,用户在支付宝网站内就可以直接购买货币基金等理财产品,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同时余额宝内的资金还能随时用于网上购物、支付宝转账等支付。
这行业标杆一旦开了头,就再也刹不住车了,互联网金融便由此正式开端,各种“宝宝”理财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尖来,大有百团大战之势,给支付行业乃至金融行业上了生动的一课。
3、2013年8月5日,微信5.0正式上线,微信支付全面开启。
伴随着微信5.0版本的上线,备受瞩目的微信支付也正式亮相,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大战也由此进入白热化。相对于此前先行的余额宝,微信支付的“胃口”无疑更大。除了牵手基金公司外,还与多家银行进行协商,考虑引入银行理财产品。
微信支付、支付宝直到如今,仍在争夺互联网金融的头把交椅,“谁是老大”依旧难分伯仲。
2014年:
1、2014年3月14日,央行紧急发函,暂停支付宝线下二维码支付等业务。
还在各地如火如荼进行的二维码支付却被央行的一纸令下,给了当头一棒。央行紧急叫停二维码支付的原因则是认为二维码支付风险过大。此解释也引起了网友的讨论,关于“后娘说”的观点也再度热议。而此后,被叫停的二维码并未真正消失,只是变换了另一种方式,由消费者扫码变为了营业员扫码。央行“雷声大,雨点小”的做法也被网友调侃为“逗你玩”。
2、2014年7月15日,央行发放第五批支付牌照,19家企业获批。
央行发布第五批支付牌照,此次获得牌照的19家机构中,安邦保险、用友软件、石基信息、链家地产等均闪现背影。此次牌照发放后,持牌单位将增加到269家。
3、2014年9月10日,央行狠罚四家收单机构。
央行很生气,后果很严重。2014年9月10日,央行下发针对汇付天下、富友、易宝、随行付的处罚意见。四家机构因年初预授权违规事件而在2014年4月已被叫停发展新商户。央行再度动刀第三方支付,行业整顿意图明显。
4、2014年12月,“史上最严处罚”:瑞银信牌照被暂停。
瑞银信这回可摊上大事了。因被央视报道违规拓展特约商户,央行对瑞银信做出了“暂时收回牌照”的史上最严处罚。而此次对瑞银信的处罚也再次表明央行整顿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坚定决心,也起到对其他持牌公司的震策作用。
2015年:
1、2015年1月5日,八家机构被要求准备做好个人征信业务
央行网站发布消息,近日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
这八家里有一半都是有支付行业背景的公司,腾讯芝麻前海拉卡拉无一不在支付行业风生水起,央行这一纸通知让沉闷的支付行业再泛起一丝涟漪,把征信行业视作支付转型的得力抓手,纷纷开始进军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让从未热闹的征信行业一下子欣欣向荣起来。
2、2015年8月24日,央行注销浙江易士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支付业务许可证》。
从严厉惩罚、收回牌照再到如今对易士公司做出的注销牌照的处理,央行重拳出击整顿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力度是越来越大。“支付牌照万能论”的观点再次饱受大众的质疑。但央行在下狠拳、出重招整顿的同时,也更应该好好规范市场,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持牌公司违规现象的发生。
3、2015年10月8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下称"CIPS")(一期)成功上线运行。
备受瞩目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终于上线运行了。CIPS的上线为境内外金融机构人民币跨境和离岸业务提供资金清算、结算服务,也标志着人民币国内支付和国际支付统筹兼顾的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